佛门资讯-佛教新闻
无所住心念佛法
2014-05-29 19:21:43 来源:佛学网 浏览:4

一.经文出处及意义

 

  出处: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出自金刚经,是非常重要的经句,也是修行的要诀。

 

  有关典故:

 

  禅宗六祖惠能听他人诵金刚经感悟而出家,但那时只是小悟。后来五祖传法给惠能,为他宣说金刚经,听到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」惠能大悟,五祖知道他已悟本性,就将其衣钵传给他,是为禅宗六祖。六祖告别其师,潜隐一段时间之后,大弘禅法。

 

  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的涵义:

 

  世尊在金刚经中告诉修行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意思是要我们的心不要停留在、执着在所有一切内外境界,亦即在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接触六尘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)的当下,不可进一步起心动念,产生感受、思想、分别、好恶,进而有所取舍、有所行动。

 

  我们都用六根接触六尘。所说的六根,看得见的部分叫浮尘根,看不见的部分叫胜义根。根会败坏,尘也会坏空,它们都是无常而虚幻不实的。

 

  一般人不懂根尘无常与虚幻不实的道理,在根与尘接触之时,都是心有所住、心有所执。由于不知眼前所接触的一切境界皆属虚妄,于是六根执着于六尘。既有执着就有好与坏之分别,有好坏就有喜恶、取舍之心,进一步造作身业、口业、意业,因而无法了脱生死。

 

  想要了脱生死,就要反其道而行,要无所住而生其心。

 

二.如何应用无所住心念佛

 

平常的思惟练习:

 

  平常就要多做如下的思惟练习,念佛时才能做到无所住心。

 

  常常思惟金刚经里偈文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、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忘」的涵义。

 

  以梦譬喻思惟:梦中有山河、大地、有人、有任何东西;在梦中未醒时,以为这一切都是真实的,但是等到醒来,你会发现境界全没了。所以我们白天所见到的一切境界,都是幻化,绝非实在。

 

  有的人梦中会笑,梦到伤心的事情则会哭,梦到有人要杀你,也会怕得发抖,惊醒后心脏还会怦怦的跳,但是一下子你又会发现这都是幻化的梦境,并不是实在的事情。

 

  所以用梦来反观没在梦中的景象,道理是一样的,白天的一切境界叫做「白日梦」,睡觉中的称为「睡梦」,同样都是幻梦,差别只在接触境界的时间不同,一在白天,一在夜晚而已。

 

  我们一旦断了见思惑,就会知道所有一切境界,都是宛如睡梦一般。经上说,罗汉看我们是睡梦,菩萨看罗汉是罗汉睡梦,而佛看菩萨,菩萨也是在睡梦。

 

  所以一切境界全是梦境,这时若能「无所住」,就不会执着。想想看,梦中的东西,醒来后是带不出来的,因为它是梦;同样的道理,倘若一切并非虚幻,死后应该可以带走,可是实际的情形是,我们所拥有的一切,死后一项也带不去,可见一切都是梦幻。大家能如此想,才能放得下,就能以平常心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一切,不会被喜、怒、哀、乐的境界所迷惑。

 

  以电影作譬喻思惟:电影情节,有喜、怒、哀、乐,大家都知道它的一切都不是实在的。但是看到电影剧情的变化,观众的心也会跟着它起伏变化,看到哭有的人会跟着哭,看到笑会跟着哈哈大笑,这是因为大家当时是将剧情认作是实在的景象,这时若将电源关闭,就会发现只剩下银幕,一切都不是实在的。

 

念佛时的思惟与观想:

 

  习惯了上面的思惟,念佛中遇有心思散乱、执着情境时,即刻观想一切都是梦幻泡影,心不要攀缘,将万缘放下,这就是「无所住」;既无所住,已无牵挂,只有保持这一念念佛的心,这就是「而生其心」。也就是不管什么大事情来到,都不能动摇我念佛的心。能够这样念佛,自然妄想渐除,渐趋一心不乱。

 

  能够做到心不执着而无所住,就是定;能够无所住而生其心、保持内心明觉,就是慧。所以若能运用「无所住而生其心」的方法来念佛,就是定慧等持,是空有不二,是理一心不乱。

 

  心无所住是空。依天台宗所说,空观是一法不立。一法不立的意思,就是一切都空掉了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而空,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执着了。

 

 
版权所有:佛学网 佛学QQ群一:8424444 佛学QQ群二:5560444